口吃是心因性疾病。是由心理因素产生的,由不良的语言习惯形成的语言障碍症。口吃概念中的两点都重要,心理因素是产生口吃的根本原因,不良的语言习惯使心理障碍进一步地加重。二者恶性循环,使口吃学员越怕口吃越口吃,在口吃的泥谭中越陷越深。
口吃不是生理缺陷和遗传性疾病。口吃学员自言自语时不口吃,唱歌时不口吃,证明口吃学员的发音器官是正常的。极少数口吃学员伴有吐字不清的现象,吐字不清和口吃不是同一个概念,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语言障碍症。
口吃没有遗传。因为,语言是后天产生的,有的口吃学员家中两代都有口吃,其口吃形成的原因,是不良的语言习惯潜移默化的结果。
口吃的症状一般很明显。有时一句话未说完,就感觉到胸部受到压抑,气供应不上,脸红脖子粗,无法说下去。表现形势上:语言不流畅,说话结结巴巴;生理上:呼吸短促,气急胸闷;心理上:害怕口吃,自卑,急躁;场地的选择上:面对异性,上级领导,紧张的场合口吃得更利害。
口吃有不同的类型。不同类型的形成是因为口吃学员的条件反射不同,患病史不同,心理素质和口吃的经历不同。
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:
1、首发型。每句句首的第一个字难发;
2、难发型。对有的字特别敏感,遇上了就难发;
3、中阻型。话的中间产生口吃,气跟不上;
4、伴动型。说话时伴随一些动作才能将话说出来;
5、综合型。兼有两种以上的口吃的类型。
口吃和口吃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。口吃一般是无意识的,口吃的口吃是有心理障碍的口吃,口吃+心理障碍=口吃。
解读口吃
口吃的产生,心理上从在意口吃开始,语言上从常态口吃开始。
在意口吃的程度和口吃的程度成正比;允许口吃的程度和口吃的程度成反比。
紧张时口吃是心理障碍的反映,不紧张时也口吃是不良语言习惯的表现,二者的相互影响,会加重学员的心理障碍。因此,口吃的矫正必须要进行心理矫正和语言矫正。
心理障碍少一点,语言的方法多一点,二者反方向运动的结果,使口吃逐渐地消失,二者既恶性循环,也良性循环。
常态口吃有一个度,其量变会引起口吃的质变,其变化体现在心理障碍的变化上。
口吃条件反射的程度,反映的是心理障碍的程度,条件反射随着心理障碍的产生而产生,随着心理障碍的加重而加重,同时,随着心理障碍的消失而消失。
口吃现象的多少并不能完全反映心理障碍的轻重,但是,心理障碍轻重的变化,会引起口吃现象多少的变化。
正常人的口吃是语言中的偶然现象,口吃学员的口吃是不允许口吃心态的必然结果。
没有不变化的口吃,不是消失就是恶化,因为事物是运动的。
常态口吃+心理障碍=口吃,因此,心理矫正是重中之重。
没有矫正不了的口吃,因为说话是人的本能。关键是解决影响本能发挥作用的共性和个性的问题。